太卷了,拚不過 |
文章来源:鄭晟 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7:16:52 |
![]() 圖:Olivia Holden 聊聊A股。 但,可以先說下物價。 昨天2月物價公布了,負的0.7%,一年以來首次出現了負數。 意味著:物價變便宜了。 物價便宜有好、也有壞。 對FIRE的朋友、退休的老年人特別友好。 當大家要買的蔬菜,日用品...變便宜了。 自己攢的錢會更經花。 但,缺點是—— 很多公司圍繞衣食住行,靠賣貨賺錢。 物價不給力,意味著公司收入變弱,利潤減少。 它們會減少雇人意願。 之所以聊物價,想說一個簡單邏輯: 實體經濟仍然有壓力。 就業就... A股的資金也很清楚這一點,所以選擇了紮堆炒科技股。 把科技股炒成了今年最火熱的話題。 各種消費股、地產股之類的漲不動; 收息紅利股,包括債券——也因為科技強勢,被虹吸資金,表現得很致鬱![]() 讀者說自己:“在收息股裏躲牛市”。 汗,我膝蓋也中箭。 哪怕科技股最近開始回調,但和前期累積漲幅比起來,屬於小巫見大巫。 科技股主打一個: 「情緒」 不太依靠實體經濟。 科技公司沒業績也沒關係,大家炒一波再說。情緒上頭了,資金跟上了,就有不錯的股價表現。 科技股,很依賴各種熱點事件。 所以—— deepseek,宇樹,華為,Manus...各種熱點頻出。 從去年9月開始,科技火爆現象一直挺明顯。 到了今年更明顯。 股市雖然整體看還不錯——但如果沒押中科技,賬戶很可能負收益。 我統計了下,幾個重點科技指數的漲幅: ![]() 港股主要看恒生科技,今年以來非常強勁,漲了30%多。如果從去年9月24日以來看,A股的科創50表現更好,漲了約72%。 當然,科技的最大風險是: 波動大。 從去年9月底來看,最大回撤值: 恒科是-21.6%,科創50是-14.5% 如果你一把重倉在了高點,就心驚肉跳了。 最近,科技股又開始了調整跡象。 已經有讀者吐槽—— “壓抑了很久的衝動,剛開始買,就感覺踩坑了”![]() 二 我自己手上的科技股,基本都是去年9月之前撿的。 都不是啥大熱股票...撿了很久的垃圾。 熬到現在,這部分算是賺了錢,收益率挺嚇人。 也止盈了不少。 當然,科技不是我的大頭,所以哪怕賺了,今年總賬戶仍是負數 我不想說具體的科技股,因為自己也沒長持的定力。 如果想參與科技,我更建議: 優先考慮相關的ETF。 代表性的就是:港股的恒生科技ETF(513180),A股的科創50ETF(588000) 如果想博更大的彈性,就找小市值多些的,比如科創100(588800) 我自己更喜歡這些偏“寬”一點的ETF類型。 不愛太細分賽道的。 為什麽呢? 科技的熱點太多了,單押個股、單押細分行業,容易踩錯輪動節奏。 那就會很難受。 容易被套。 又或者,容易像我一樣,定力不足,個股漲猛一些就目眩神迷,拿不住。 雖然賺錢了,但都是小錢,意義不大。 我身邊有專買科技股的人,我自愧不如他們: 太卷了! 很多人熬夜學各種熱點新聞,泡股吧,看圖表...從AI到機器人到智能駕駛。 聊這些如數家珍,頭頭是道。 我卷不過... ETF屬於押一組股票,風險比個股小一些。 重要的是:也不容易踏空。 無論哪個科技熱點漲,它都能分一杯羹。 另外是,注意節奏,耐心等等回調時候。 我是比較害怕風險的人,寧願錯過不想做錯,所以更願意等; 等明顯回調了,再介入資金。 如果不回調呢? 可能就放棄大手筆上車機會了。 另外,我自己傾向於—— 控製好總的倉位。 分成多筆買,慢慢買,買到一定倉位時就暫停。 這樣血條更長。 當然我這種玩法也很慫,不一定最優,僅供參考吧。 在科技股上,容易遇到「群友的炫耀」。 有的人會在股票群裏,炫耀自己押中了妖股、收益率驚豔。聽了酸酸的。 其實不用攀比。 絕大數情況下,Ta可能隻買了一丟丟... 買多了,容易拿不住了~~![]() 或者浮盈雖豐厚,但回調時也會賬戶大失血。 留不住收益。 能長年累月享受熱烈上漲、留得住收益,又從不劇烈回撤的人—— 是鐵樹開花,罕見極了。 |
下一篇:“投資於人”如何投 |
相关资料 |